大米應該怎么吃?健康吃大米警惕兩點
訊
果殼網撰稿人、營養與食品安全碩士阮光鋒撰文說,對比我國十幾年前和現在的大米標準可發現,我國大米加工的精度有增大趨勢。國人主食基本上是精白細軟的白米和白面。這些精制白米白面外層營養很好的地方被磨掉了,只留下中間約70%比較細膩、比較白的部分,丟失了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,主要成分是淀粉,進入腸胃之后很快就會被消化、變成葡萄糖,然后蜂擁進入血液,特別容易升高血糖。根據食物成分表,白米飯的血糖指數為83,而白饅頭的血糖指數為88,都是高GI食物,長期食用對于血糖調控不利。
現代稻米加工工藝主要包括清理、礱谷、碾米、白米分級、包裝、拋光和色選等程序。
“市面上的大米,多是經過三拋三選或者是雙拋雙選的。”杜艷玲說。優先步是振動清理,振動功能將水稻中混入的沙子和石子清理出去。第二步是水稻脫殼,經過碾壓將米粒從稻殼中脫離出來。第三步分離水稻和糙米,將脫殼未脫干凈的水稻分離再次脫殼。第四步是色選,篩選異色粒,將米中的淡黃色腹白的米篩選出去,也就是篩選出“白美”大米的過程。第五步是加工。第六步是分級。第七步是拋光。再反復進行拋光和色選的過程2-3次,即所說的雙拋雙選和三拋三選。
“目前流行的拋光是濕式拋光,也就是在拋光的過程中加入適量的水,這樣可使胚乳和留存在米上的少量米糠的結合力減弱,有利于徹底碾去米糠,提高米的光潔度和拋光均勻度。”杜艷玲說,但是加工環節越多,不安全幾率越大。為提高大米表面的光亮度,有些不法廠商在拋光時不僅添加水,還非法添加不能食用的礦物油或者拋光粉,成為“毒大米”。還有的要加工業油、拋光劑、香精等,卻還在大米包裝上打上“免淘洗”標簽。
“也有不法商家將陳舊糧食,多次拋光后摻入其中,很難識別!”杜艷玲說,“拋光程序減少了出米率,增加了電耗,我們農村一般都是吃糙米或者稍微經過加工的。加工程度越深,產業鏈條越長,原料損失及能源消耗的數量也就越多。”所以盲目追求稻谷過度加工的消費理念是錯誤的。很多人追捧精加工米、免淘洗米,多掏錢,買到的卻是營養流失的大米,無形中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。
糙米是稻殼剛去掉,果殼還未完全脫掉,由胚以及果皮、種皮、糊粉層和胚乳組成的米。它雖然包括了全部營養素,但是口感類似米糠,粗糙,難以下咽。
粗加工米是經過傳統工藝一次脫殼的,但不經過三拋三選或雙拋雙選,可能有些米頭是淡黃色的不完全的顆粒,不美。但盡可能保留了大米的營養元素,口感適合。
傳統粗加工大米淘米水的濃度要比精米水濃許多,從清爽程度看,精米水要干凈許多,粗加工的淘米水顏色很白,要淘3-4遍仍然很白。另外,手在傳統粗加工米中插入,會有干爽的感覺,米粉會粘在手上。
《生命時報》湖南讀者李女生問:淘米時,發現大米有點發黃,記得剛買回家時不是這個顏色,這樣的大米還能吃嗎?
山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藺新英教授答:在兩種情況下,大米會發黃。一種是由于大米自身水分含量高,在儲存過程中容易被島青霉、桔青霉、黃綠青霉等霉菌污染,之后,霉菌在適合條件下大量繁殖并產生毒性代謝產物,引起大米變黃,這種大米又被稱為黃變米。黃變米帶有多種毒素,可引起肝臟病變,有些還能引起腎臟和神經損害,具有強烈的致癌作用。此外,稻谷收割后因陰雨未能及時干燥,濕谷堆在一起儲存,也會引起稻谷發黃。這種變黃的稻米碾出來的米也呈黃色,被稱為黃粒米。黃粒米一般不帶毒,但營養價值和品質都比白米差,而且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易污染霉菌。
買大米很好做到少量多次,存放在干燥通風處。在北方,大米一般可存放3~6個月,在南方存放則很好別超3個月。
編輯/黃小龍
參考:
大米發黃還能吃嗎 《生命時報》? 2013年10月08日
拋光大米拋掉營養 新京報 2013年06月27日


